• 新闻中心

    当前位置:首页 / 新闻中心
  • 府内新闻
  • 宋文化
  • 廉政文化
  • 清明节“包公”赠柳 颁新火万民欢腾
    添加日期:2019-8-24   浏览次数:1232   文章来源:本站

    自2009年起,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已成功举办十届。今年清明文化节将于4月1日——10日盛大举行。

    在今年的清明节大巡游中,“包大人”携展昭、王朝马汉、张龙赵虎、文武官员、众衙役及参加“大宋开封府清明颁新火典”的全班人马,响鞭、鸣锣开道,巡走在京都百巷。届时,官民同乐,和气同春,包大人为百姓赠柳祈福,向来宾馈赠开封府特色纪念品。是历年备受欢迎的特色之举。

   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,怀古、踏青、祈福、送柳、颁新火是北宋时期清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作为以独特宋文化、包公文化、府衙文化元素吸引国内外游客的开封府景区。一直致力于发展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。本着传承创新历史文明,挖掘清明文化和民俗的初衷。我们创作编排了大型实景剧“清明节开封府颁新火大典”。

    傩舞,产生于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,是古代驱逐疫鬼仪式的一种巫舞,后成为一种流传于民间的驱邪、祈福、喜庆的舞蹈。清明春回,万物萌发,舞者奔腾跳跃以庆新春,舞姿激烈诡黠以驱鬼魅、气氛神秘威严以开新耕。

    大宋开封府清明颁布新火大典
   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,怀古、踏青、祈福、送柳、颁新火皆是清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    2009年,开封府首创“大宋开封府清明颁布新火大典”,以弘扬文化、传承文明为主题,再现了北宋开封府在清明节时节,包拯携属官、众衙役执燧取火,向京城十厢128坊的百姓、藩国朝贡使臣、外国贡使“颁新火”这一历史风俗。
    清明前两日,被称之为寒食节,来历于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忠臣义士介子推绵山焚身的故事。在这一天,人们禁烟火、吃冷食、祭奠先人。等到清明,再重新钻燧取出新火,取除旧布新之意。此后,清明文化的延续发展在北宋时期达到了顶峰,这一节日其隆重程度在《清明上河图》中可见一斑,其中重要的一项活动,便是“颁新火”。
    “颁新火”是从皇家、官府到社会各界都盛行的重要习俗。古代钻木取火,四季用不同的木。清明这一天,则取榆柳之火,称之为“改新火”。宋时皇家认为“新火”特别吉利,便向文武高官颁发“新火”,而开封府则向百姓及外国使节颁发“新火”,以示天赐恩泽,这就是“颁新火”。文武百官、老百姓接到“新火”后,汲取新鲜泉水,烹煮新茶,然后便呼朋引伴去郊外踏青赏春。
        此外,颁新火仪式大典还表演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傩舞表演,演员头戴面具跳起傩舞,以辟邪迎瑞。游人置身其中,恍如梦回千年。据悉,此次清明“颁新火”大典将持续到4月10日。

    历史小资料:颁新火大典

    颁新火起源于寒食节,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。寒食节历史悠久,它源于春秋,鼎盛于唐、宋,是我国传统节日中形成最早的节日。春秋时,介子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,隐居介休绵山。重耳烧山逼他出来,介子推母子隐迹焚身。晋文公为悼念他,下令在介子推忌日禁火寒食,以寒食寄哀思,形成寒食节。寒食节过后,由各级官府重新颁发新火。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有诗云:“鱼钥侵晨放九门,天街一骑走红尘。桐华应候催佳节,榆火推恩忝侍臣”。

    寒食节活动多有拜扫展墓、禁烟、祭祖、寒食、插柳、踏青、蹴鞠、秋千、赏花、斗鸡、馈宴、咏诗等。寒食节法定假日大致为期七天,后改为清明节前三天。称谓亦改为“清明节”,华人皆参与。

    寒食节为我国古代社会文明的脉络之一。蕴含的,是古代社会伦理准则,是社会安定、民族团结的纽带,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寒食文化以忠孝为核心的内涵以及由忠孝延伸而来的诚信,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,民族根祖文化的基础,也是维系民族、家庭团结的道德力量。当今,更是聚民心,凝国魂,实现祖国和平统一,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活动方式和精神理念。发展到现代,寒食节已成为缅怀革命先烈,教育青少年重要形式。同时,每逢寒食节,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回乡扫墓祭祖,成为传承中华民族根祖文化,体现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节日。